產(chǎn)品名稱 |
烏桕苗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烏桕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(yè)油料樹種。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“桕蠟”,可提制“皮油”,供制香皂、蠟紙、蠟燭等;種仁榨取的油稱“桕油”或“青油”,供油漆、油墨等用。
烏桕,以烏喜食而得名。宋代林和清詩:“巾子峰頭烏桕樹,微霜未落已先紅?!彼酌捐鳂洌逶麻_細黃白花。深秋,葉子由綠變紫、變紅。葉落籽出,露出串串“珍珠”,這就是木籽。
烏桕是大戟科、烏桕屬落葉喬木,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,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,不下丹楓。為中國特有的經(jīng)濟樹種,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烏桕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,在紅壤、黃壤、黃褐色土、紫色土、棕壤等土類,從沙到粘不同質地的土壤,以及酸性、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,均能生長,是抗鹽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。烏桕要求有較高的土壤濕度,且能耐短期積水。同時有一定的抗風性和褶燕地較耐干早瘠薄。此外,烏桕對有毒氟化氫氣體有較強的抗性。
烏桕(拉丁學名:Sapium sebiferum (L.) Roxb.,又名:臘子樹),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。其為中國特有經(jīng)濟樹種,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,主要分布于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(qū),現(xiàn)日本、越南、印度以及歐洲、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。
烏桕高可達15m,樹皮暗灰色;葉片菱形、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;花單性,雌雄同株,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軸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(shù)雄花著生,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;蒴果梨狀球形,成熟時黑色。種子扁球形,黑色。烏桕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,在不同種類、色澤、酸堿度土壤中均能生長,是抗鹽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。烏桕喜光,對光照及溫度有一定要求,能耐短期積水,同時有一定的抗風性和褶燕地較耐干早瘠薄。此外,烏桕對有毒氟化氫氣體有較強的抗性。
形態(tài)特征
喬木,高可達15米許,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;樹皮暗灰色,有縱裂紋;枝廣展,具皮孔。
葉互生,紙質,葉片菱形、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,長3-8厘米,寬3-9厘米,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,基部闊楔形或鈍,全緣;中脈兩面微凸起,側脈6-10對,纖細,斜上升,離緣2-5毫米彎拱網(wǎng)結,網(wǎng)狀脈明顯;葉柄纖細,長2.5-6厘米,具2腺體;托葉鈍,長約1毫米。
花單性,雌雄同株,聚集成頂生、長6-12厘米的總狀花序,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軸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(shù)雄花著生,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。雄花:花梗纖細,長1-3毫米,向上漸粗;苞片闊卵形,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,略尖,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,每一苞片內(nèi)具10-15朵花;小苞片3,不等大,邊緣撕裂狀;花萼杯狀,3淺裂,裂片鈍,具不規(guī)則的細齒;雄蕊2枚,罕有3枚,伸出于花萼之外,花絲分離,與球狀花藥近等長。雌花:花梗粗壯,長3-3.5毫米;苞片深3裂,裂片漸尖,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,每一苞片內(nèi)僅1朵雌花,間有1雌花和數(shù)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內(nèi);花萼3深裂,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,短尖至漸尖;子房卵球形,平滑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,柱頭外卷。
蒴果梨狀球形,成熟時黑色,直徑1-1.5厘米。具3種子,分果丬脫落后而中軸宿存;種子扁球形,黑色,長約8毫米,寬6-7毫米,外被白色、蠟質的假種皮?;ㄆ?-8月。
生長習性
生于曠野、塘邊或疏林中。
喜光樹種,對光照、溫度均有一定的要求,在年平均溫度15℃以上,年降雨量在750毫米以上地區(qū)均可栽植。在海拔500米以下當陽的緩坡或石灰?guī)r山地生長良好。
能耐間歇或短期水淹,對土壤適應性較強,紅壤、紫色土、黃壤、棕壤及沖積土均能生長,中性、微酸性和鈣質土都能適應,在含鹽量為0.3%以下的鹽堿土也能生長良好。
深根性,側根發(fā)達,抗風、抗毒氣(氟化氫),生長快,栽后一般3-4年開花結實,嫁接可提前1-2年開花結實,10年以后進入盛果期,可延續(xù)至50年。經(jīng)濟壽命在70年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