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犯了錯誤時,父母應該心平氣和地進行教育,告訴他錯在哪兒,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么辦,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,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斥責和打罵。體罰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,頭腦里只留下痛苦的體驗,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和恐懼感。應該說,教育孩子可以批評,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:“在教育孩子時,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,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,這是一門藝術,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?!?br/>
父母批評孩子時,應用低于平時說話的聲音。低而有力的聲音,會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,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。這種低聲的“冷處理”,往往比大聲斥責更有效。
教育家陶行知認為,孩子的成長和發(fā)展需要有一個寬松的、開放的、積極的引導環(huán)境,需要在父母的熱切期望和等待中來迎接孩子的成長。孩子的發(fā)展要遵循天性,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創(chuàng) 造欲望和玩樂心態(tài),要讓孩子自由地發(fā)展。因此,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,不要處處管著孩子只有這 樣才能讓他的個性與特長得 到更好的發(fā)展。
與孩子相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,除了常規(guī)的說話技巧外,還需要我們掌握一些簡單、實用的招數(shù)。以下是頗為實用的一些小技巧,希望大家把它們抄寫下來,貼在自己能經(jīng)??吹降牡胤?,時不時“溫故而知新”,這樣在與孩子斗智斗勇的時候就能靈活運用了。
我們總是習慣對孩子說“不許看電視”“不許吃零食"“不許講臟話”…不許孩子這樣,不許孩子那樣?!安辉S”說得多了不僅沒有效果,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,為此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說告訴孩子希望他怎么做。
很多時候,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聽,就是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,不是說多了就是說錯了,讓孩子感到厭煩,對抗、逆反隨之產生。面對孩子的不聽話,我們又會給予還擊,于是更加嘮叨,甚至指責孩子,由此便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,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,而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也會越來越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