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鑄造方法
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,大概經(jīng)過了子范(土、石,銅)、母范(磚、銅)、翻砂等幾個發(fā)展階段。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,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。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?zhèn)蔚囊粋€有力依據(jù)。
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簡單的一種。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(zhì)來偽造裝飾,往往會散發(fā)出一種難聞的、刺鼻的化學性怪味,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。
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、銅礦資源、成分配給都不相同,所以古錢的銅質(zhì)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。古錢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,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并無實際意義,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。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,接近紫銅。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。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,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,這種偽品銅色暗紅,質(zhì)軟易變形。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,銅色也深淺不同。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,銅質(zhì)裸露,其色深紅,且質(zhì)地極為細膩,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。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,偽品的銅色較淡,且銅質(zhì)也粗。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。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,內(nèi)部銅質(zhì)多呈水紅。永安一百、永安一千銅色微黃,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(shù)偏黃。
究竟應該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呢?
先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。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特的地方色彩,特別是漢唐以來,鑄幣,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,具有特的文字風格。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。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、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。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,常常處處小心,手法極不自然,牽強做作,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