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彩瓷是釉上彩瓷器的一個品種,迄今已經(jīng)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又名“軟彩”與青花瓷、顏色釉瓷和玲瓏瓷并稱四大名瓷。“粉彩”是瓷器釉上彩裝飾手法的一種,這種工藝創(chuàng)于清康熙時期,因為引進了銅胎琺瑯不透明的白色材料“玻璃白”,而這種材料具有乳濁效果,畫出的圖案可發(fā)揮渲染技法的特性,呈現(xiàn)一種粉潤的感覺,因此被稱為“粉彩”。
雍正粉彩以精巧細膩著稱,具有藝術(shù)氣息,華麗風格艷而不俗,有些盤、碗之類的小器物玲瓏剔透,當我們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(cè)視的時候,往往可以看見一圈五光十色的彩色“彩暈”。色彩凝厚濃艷,胎體厚重,琢器的外底部多為砂底。
現(xiàn)在市場上的仿品也在與時俱進,由于現(xiàn)代科技的發(fā)展,窯溫控制更容易,釉料成分及發(fā)色機理已為人們掌握,仿品在胎和釉彩上已可以做到非常逼真。景德鎮(zhèn)仿古瓷殺傷力很大,什么清代官窯,多精的東西都能模仿的惟妙惟肖。不過只要多了解清代瓷器的燒造工藝、時代特征。細心的去觀察去研究,也能夠避免走很多彎路。
雍正官窯粉彩瓷器主要是書寫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“大清雍正年制”。寫篆書款和四字楷書款極少。青花色調(diào)純凈,字體非常工整,筆法清秀有力,結(jié)構(gòu)嚴謹,多為宋槧體小楷,時代特征明顯。畫意手法表現(xiàn)出宮廷裝飾,莊重、典雅、優(yōu)美的“富貴氣象”。
器物口部和足內(nèi)的松石綠釉,有的過于淺淡,有的過于濃艷。淺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淺湖色釉,濃艷者釉厚開細小紋片,釉面呈波浪釉狀。這些現(xiàn)象與傳世品的特點相比差別很大。
“粉彩以雍正朝美,,,鮮艷奪目”,這是《陶雅》中對雍正時期粉彩瓷器的贊語。的確,雍正粉彩瓷器以呈色多變,色澤明亮,材料濃淡自然灑脫,粉質(zhì)感強,清雅秀美,講究材料的變化,畫面分潤柔和著稱,深得藏友們喜愛。但是,隨著陶瓷市場上贗品橫行,大部分藏友面對眼前的瓷器叫苦不迭,不知該如何下手。
雍正時期的粉彩瓷器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:俊秀爾雅,小巧玲瓏,以杯、盤、碗等小件器皿為主,大件器物則以高達50厘米的天球瓶、直徑在50厘米以上的大盤為精美,如膽瓶、燈籠瓶、筆筒等。且比例協(xié)調(diào),形體多種多樣,注重線條的變化和美感,流暢而富有生氣。除了繼承傳統(tǒng)的樣式外,也借鑒有其他工藝品的器型,甚至還有取材于自然的仿生器型。
看瓷器本身的色彩和紋飾。雍正時期的粉彩瓷器色彩柔和而不艷麗,鮮而雅,粉而柔。豐富多變,一件瓷器上用色多達二十多種,同一種顏色又有濃淡深淺及陰陽向背之分,富有的立體感。其紋飾題材也極為廣泛,尤其是以花卉紋飾居多,如海棠花、牡丹、月季、桃花、玉蘭、三秋等。還運用了大量的動物紋飾:龍、鳳、魚、鳥、仙鶴、鹿、馬等。在人物紋飾中,仕女畫具自己的特點:人物體型修長,眉目清秀,神態(tài)優(yōu)美。多采用寫實手法,工整細膩,注重細部描寫,千姿百態(tài),出神入化。
民國 粉彩牡丹紋瓶 「大清雍正年制」仿款
高度:38 cm
來源:1999年2月23日,得自法國旺代省萊薩布勒多洛訥市(Les Sables-d'Olonne)
狀況報告:整體品相甚佳,器面及釉面見正常輕微磨損及淺劃痕
估價:€8,000 - 12,000
落槌價:€750,000
成交價:€920,000
雍正朝的粉彩瓷器圖案畫面有花鳥、人物故事和山水畫,以花鳥題材為主,特別是官窯器,牡丹、桃花、海棠、菊花、虞美人等均有入畫,盤、碗紋飾由內(nèi)延伸至外側(cè)的“過墻龍”式樣也在雍正朝興起。
但真正讓雍正粉彩瓷如此出彩,除了制瓷工藝的提升,必定要說地,是其與宮廷花鳥畫的結(jié)合,當時統(tǒng)治宮廷甚至整個清朝畫壇花鳥畫的“沒骨畫”,在雍正粉彩上綻放著別樣的精彩。